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
貫徹「一國兩制」維護國家安全
· 在2024年内完成《基本法》第二十三條立法
· 着力提升關鍵基礎設施(包括能源、通訊、交通運輸、金融機構等)網絡安全的保護
· 推展愛國主義教育
· 把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
· 成立「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」
· 設立兩所介紹國家和抗戰曆史的博物館
· 加強校園内外教育
提高治理水平
· 成立「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」和「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」,研究不同投資融資方案
· 探讨與廣東省政府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共同基金,投資于大灣區内具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
· 設立「數字政策辦公室」,加快推動政府服務數碼化和開放更多政府數據
· 繼續強化公務員管理,做到獎罰分明,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政府團隊
· 強化應對極端天氣能力,作前瞻性預防和策略部署
· 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制訂《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》,提升區内聯合應急能力
鞏固自身優勢 發展多元經濟
· 鞏固金融中心優勢,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、擴大離岸人民币服務、深化大灣區合作、開拓綠色金融
· 拓展全球經貿網絡和新市場,開設更多顧問辦事處,加強招商引資
· 發表《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》,推動物流智慧化、現代化、綠色及可持續化、國際化及便利化
· 加大支援中小企,包括提供更靈活的融資還款安排、拓展電商業務、加快數碼轉型、加強出口信用保障
· 加速建立創科生态圈
-成立「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」,支援重點企業發展、推動制造業利用創科升級轉型、扶植初創企業
-成立「香港微電子研發院」并啓用「微電子中心」,促進微電子研發和産業發展
-加速建設超算中心,推進人工智能發展
-設立100億元「新型工業加速計劃」,提供配對資金,推動下遊新型工業發展
· 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産業發展
-成立「文創産業發展處」,推動文化藝術及創意業産業化發展
-爲「電影發展基金」和「創意智優計劃」合共注資43億元
-推出「重點演藝項目計劃」,資助培育具代表性大型重點表演藝術創作長期公演
-舉辦「香港時裝設計周」,成爲推廣香港時裝及紡織設計品牌發展的旗艦盛事
· 發表《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》,打造香港成爲領先國際航運中心,發展航運高增值服務,推動大灣區航運協作
· 起動「北部都會區」發展新引擎
-以産業發展爲導向
-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
-利用市場力量加快發展
· 制訂《旅遊業發展藍圖2.0》,開發更多特色旅遊産品和加強郵輪旅遊經濟發展
· 推動新能源交通産業,推展航運綠色能源和可持續航空燃料加注,制訂氫能發展策略,推動陸上公共運輸綠色轉型
大力搶企業 搶人才 留人才
發展「總部經濟」,吸引海内外公司到港設立總部/分部業務;吸引公司遷冊來港
外籍香港居民包括駐港公司外國人員可「一簽多行」到内地,并會獲加快處理簽證申請;放寬越南、老撾及尼泊爾人才的簽證要求
成立實體「人才服務辦公室」、擴大「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」大學名單、落實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」
成立「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」和「香港國際廉政學院」,發展成培育人才基地
締造宜居活力之都
· 繼續提速提效建屋造地,加快市區重建和釋放土地發展潛力
· 未來十年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,遠超需求
· 成立「解決劏房問題」工作組,深入調研并提出解決方案
· 加強樓宇安全及大廈管理,全面檢視政策及更新法例
· 加強建築物節能減碳,擴大資源回收循環再造
· 發表《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》,優化三鐵三路方案,并加推兩鐵一路新項目
· 在東九龍、啓德和洪水橋/廈村建造新型智慧綠色集體運輸
· 落成啓用啓德體育園;增撥資源強化香港體育學院;加強教練專業培訓和實習;鼓勵公衆參與體育活動
· 推行「悅目亮麗城市計劃」,美化我們的家園
鼓勵生育 締造有利育兒環境
· 向新生嬰兒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
· 提高有新生嬰兒家庭與居所有關的稅項扣除限額至12萬元
· 推出「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」,有新生嬰兒家庭購買資助出售單位時可增抽簽機會和優先選樓
· 推出「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」,令有新生嬰兒家庭可提早一年獲編配公屋
· 支援輔助生育,增加公營服務名額和設立輔助生育開支稅項扣除
· 提高在職家庭津貼;增加幼兒中心名額和津貼;推展學前兒童課餘托管服務至全港;增加「社區保姆」服務名額一倍
老有所養 關愛共融
· 擴展「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」至内地營辦的安老院,并擴大院舍照顧服務券适用範圍,讓長者有更多選擇
· 向「樂齡及康複創科應用基金」注資10億元,資助服務單位購置、租借和試用科技産品,提升長者和殘疾人士生活質素
· 成立「銀發經濟顧問小組」,把握「銀發經濟」的發展潛力,爲長者提供更佳産品和服務
· 加強殘疾人士院舍及日間訓練服務;爲領取綜援而有工作的殘疾人士提供津貼,鼓勵他們就業
· 動用「關愛隊」透過探訪或接觸,協助識别和轉介有需要支援的照顧者;擴展日間長者及殘疾人士暫托服務網絡
· 增加兩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;設立「少數族裔關愛隊」
· 設立5億元專項基金,支援社福機構加強員工培訓、提升系統和跨專業協作
· 精準扶貧,加強對「劏房戶」、單親住戶和長者住戶等目标群組的支援
· 推動勞工重投就業,提高再培訓津貼,并全方位檢讨雇員再培訓局的職能;修訂「連續性合約」規定,加強勞工保障
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推動青年多元發展
· 提高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%,并加強獎學金和相關配套,吸引更多外國和内地學生來港升學,讓專上院校擴容提質
· 發展「北都大學教育城」,鼓勵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
· 發展應用科學大學,提升職業專才教育至大學程度,爲有志在專業技術發展的青年建立康莊大道
· 成立香港資訊科技學院,爲資訊科技界别培育本地人才
· 推進與内地互認副學位學曆和資曆
· 在中小學大力推動STEAM教育
· 舉辦 「青年發展高峰論壇」,推動本地青年發展
· 成立「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」,提供一站式資訊、宣傳及交流平台
健康香港
· 成立「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」籌備辦公室,邁向以「第一層審批」方式審批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的注冊申請,加快新藥審批和臨床應用,帶動産業發展
· 在河套合作區設立「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」,爲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支援,推動新藥研發
· 推出「醫健通+」,統一存放電子病曆,方便市民透過手機随時翻查及攜帶電子病曆和預約服務
· 在2024-25年度,減少耳鼻喉科及骨科兩個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10%
· 優化醫管局精神科個案管理計劃;于地區康健中心推出精神健康評估先導計劃;加強社工和「關愛隊」精神健康支援培訓
· 更新注冊制度,提供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,纾緩牙醫及護士人手
· 全力推動中醫藥發展,構建「數碼化中藥平台」,并制訂全面的《中醫藥發展藍圖》
香港國際網絡電視台/2023.10.27